close

~ 019 ~

 

 

8/21(六),飆了4個半小時的車抵達太魯閣,在遊客中心用完簡餐、詢問路況後隨即朝目的—砂卡礑步道前進。步道入口距遊客中心1公里,步行要15分鐘。強烈建議:車停遊客中心停車場,再花這15分鐘,否則繞停車位的時間會讓你又氣又恨—這麼美的地方10多個車位哪夠放?…因為親身體驗過,尤其假日更不能鐵齒…

 

此次為單車而來,但最後卻未帶單車進入步道。原因一是入口處不易進入;另一是路窄、人多!不過還是利用雙腳走了一趟…

進入這全長4.4K的歩道後驚奇連連…

先是驚嘆高聳的山峰及清澈的溪水,而後是發現原住民朋友竟在步道上騎摩托車,完全無視幾近無處可躲的遊客。原住民朋友在抗議都市人破壞山林之際,往往忽略自己行為帶給別人的感受!一個外人擔心騎單車會影響遊客動線(畢竟這是步道),而有些人卻能無視遊客,在步道上來來回回呼嘯而過!有點傷心,彷彿去(92)年2月22日桶後林道情景再現…

 

 

越深入歩道發現景色越美;嬉鬧的人群越少,才開始發現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原來都在裡面。

歩道的特色是每隔幾百公尺設置一個景觀平台,恰好讓所有地質景觀盡收眼底。席慕容的新詩伴隨著美景,身、心都享受到了!

沒有親身體驗,不會知道這樣清澈透明的水是垂手可得,也不會發現原來這條步道有著中橫鬼斧神工的縮影。不論是走在步道上或是在溪中溯行,我想這一天算得上豐富了!

雖然步道口有公告不可露營,但是野炊的人不少。我想只要踏進這條步道,不會有人輕易離開的。

雖然以「步道」為名,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會選擇親近溪水,因為是盛夏吧,我想。

不過不論從步道往溪谷看或是溯行溪谷時往步道瞧,都美!

我從頭到尾打量了一下:在入口處至五間屋的2.2K這段是最美的。由水路溯行而上,用餐休息後再由步道折返,會是一個很棒的一日遊路線。

 

 

行前幾天耳聞小宜同一日也騎了中橫這段路;若再加上山的那頭有人正為登合歡山而大口呼吸;這是頭一遭車隊同時有三路人馬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現哩!

我想休閒生活就是這樣吧?沒有刻意邀約也能讓人聚在同一個園區中,為自己的目的前進,此時此刻單車的精神已經落實囉!

 

 

次(22)日,在前行文山溫泉的路上遇到一對騎公路車的老外,簡單寒喧幾句發現他們目的地竟是—梨山。當時是上午11點多,要先騎上57K外海拔2565M的大禹嶺,再騎29K到梨山…恐怕天已黑。不過他倆有一個美中不足之處:單車竟沒裝尾燈,這在路彎多隧道的中橫上騎車,不免要讓人為他們捏把冷汗!只有心中默祝他們平安。

 

提供給各位參考…

這步道真的可以騎車,淡季可能較適合。攜車入口有兩處可行:一是跟一般遊客一樣由鐵梯扛車而下;二是過橋後由緩坡下溪谷,但需在淺灘處渡溪再回到步道這邊。

溯溪、單車兩者不易結合,得擇一而行;不過歩道卻可跟任一者完美搭配!

除此之外,中橫東段主線及部分沿線步道也很適合單車(已知:綠水合流歩道中段太窄不適合,餘未探過)。龍澗不行,花蓮還是有驚奇之處等著有心人去摸索!

 

 

Ps.   7/3花蓮行,敏督利颱風剛過…;

      8/13綠島行,蘭寧颱風輕掃…;

      9/11觀霧行,又因艾利颱風肆虐...。

知道的友人都說我「帶賽」!

不過我可不這樣想,反而覺得是老天厚愛,不讓我跟颱風有正面交鋒的機會。

 

相本:http://photo.yam.com/PersonalAlbum/ShowPhoto.aspx?owner=e01100&PhotoId=1741162&AlbumId=139301

 

 

阿吉_多分 Aug. 30 ‘0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多分 的頭像
    多分

    我的單車旅行

    多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